不少的微信公眾號運營者在運營到不錯的成績,積累到一定的粉絲數量,同時拿到了投資,準備走上商業化發展的時候,就開始募集APP開發者,開發屬于自己的APP。
微信公眾號運營,從一開始原本擅長做內容運營的媒體業務的公司,到招募開發者做成精通APP開發到后端運維的專業技術公司,再到用戶運營、用戶引流、市場推廣,樣樣精通,針對情況進行微信定制營銷,一切做到完美。那么問題來了,微信公眾號就能很好地解決用戶的需求問題,單單是微信定制營銷就足夠了嗎?那么還需要進行APP開發嗎?用戶還會使用這個APP嗎?
根據日前由波士頓咨詢公司(BCG)牽頭,聯合阿里研究院、百度發展研究中心和滴滴政策研究院共同進行調研并撰寫的報告《解讀中國互聯網特色》,中國互聯網用戶的人均app安裝量約為 40 個,比大多數國家的這一數字要高,但同時對app的保留率卻很低,高達43%的app僅被使用過 1 次(美國用戶的這一數字是25%),使用超過 10 次的app只有15%(美國用戶的這一數字是37%)。
BCG的報告《解讀中國互聯網特色》
按照平均安裝 40 個app計算,中國用戶使用超過 10 次的app(可以理解為經常使用的app)大約為 6 個。去掉微信、地圖、購物、外賣等必裝、必用的app,你的app有多大機會在用戶常用的app中擠占一席之地?
這就像當年的淘品牌“出淘”一樣,他們相信,只有堅持獨立、自主,才能擺脫受制于人、任人宰割、被動挨打的不利局面,才能將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。這種倔強固然慷慨悲壯,但很多時候不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情沒能做好,原本擅長的事情也被耽擱、荒廢了。不少淘品牌出淘后就銷聲匿跡了,其興也勃,其亡也忽,讓人唏噓。
這事兒其實也容易理解,很多時候我們將大平臺視為“別人”,所謂受制于人,就是擔心自己成為平臺規則調整的受害者。而且我們有種根深蒂固的觀念,即大平臺都不喜歡平臺上的玩家做得太好、太大,以至于擁有了要挾平臺的資本和能力,所以平臺一定會在規則上壓制、打擊任何有可能做大的玩家。因為手里握著這樣的錘子,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可以作為例證的釘子。比如Facebook不喜歡做大的Zynga,微博不喜歡草根大號,菜鳥不喜歡順豐。
你開個淘寶店,用戶永遠都是淘寶的;你做個公眾號,讀者永遠都是微信的。做個獨立app,其實就是想把用戶和流量抓在自己手里,就像稻子收進自家谷倉,心才能放得下,畢竟你不知道自己會遇上什么樣的天災人禍。
前些日子娛樂內容遭受飛來橫禍,一大批相關公眾號被責令關閉,其中不少都是挺嚴肅、挺正經、也挺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公眾號,一夜之間說沒了就沒了。那時候,像毒舌電影這樣的既有公眾號,又有app的運營者大概會慶幸,幸虧當初沒有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公眾號這一個籃子里,否則,遭此大難連個可以臨時避難的地方都找不到,更不用說養精蓄銳東山再起了。
所以,中國的內容創業者大多數都會變成機會主義者,相信沒有任何平臺是可以相信的,你能做的,就是把同一份內容,復制到盡可能多的平臺,在可以撈取平臺利益的時候,盡可能多地撈取。當年的移動夢網被一幫坑蒙拐騙的SP搞死的歷史,單單指責SP不道德,是不公平的。對一個創業者來說,生存,是唯一道德的事。
那么,你做了微信公眾號,還需要再做一個app嗎?這取決于你怎樣看待生存這件事。從道理上說,我認為沒必要;從道義上說,天有不測風云,多給自己加幾條命似乎無可指摘。
標簽: 南昌網站建設公司/南昌做網站的公司/南昌微信小程序/南昌APP開發/—斑驢互聯